人物春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许昌 >  人物春秋

转载 【晨报故事】“越调皇后”毛爱莲,11岁从艺,为什么90岁还授徒?

时间 :2018-12-14 15:40   作者:许昌晨报 张莉莉   阅读次数:

越调与豫剧、曲剧并称河南三大剧种。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越调发展的辉煌时期,全省越调剧团多达16个。申凤梅、毛爱莲等越调艺术表演大师在继承中创新,使得越调艺术在海内外闪耀光华。

申派:由申凤梅开创,唱腔苍劲豪放、稳健端庄、韵味浓郁,犹如“大江东去”,表演朴素里透着潇洒、自然中蕴涵深沉,代表作有《诸葛亮吊孝》《收姜维》《七擒孟获》等。

毛派:由毛爱莲开创,唱腔清新婉约、耐人寻味,尤其是鼻腔共鸣的运用更具独到之处,犹如“小桥流水”,被艺术评论家概括为“甜、纯、清、巧、情、快”,代表作有《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李双喜借粮》等。

全省现存专业越调剧团共6个,分散在周口、许昌、襄城、邓州、社旗和扶沟。

许昌市越调剧团以演出历史剧为主

作品享誉全国

现年90岁高龄的毛爱莲面色红润、和蔼可亲,喜欢穿色彩鲜艳的服装,虽然耳朵有点儿背,但思路清晰。

毛爱莲告诉记者,许昌的越调班,最早是由禹县衙门及马车场组建的。1927年,许昌县张潘镇的张三余、张书监组建越调班,申凤梅曾在此学艺。1939年,杨小凤在漯河创办文凤班。同年,毛爱莲到文凤班学戏,拜邢金奎为师,起艺名毛小爱。1943年,毛爱莲成立兴爱剧社。1949年秋,兴爱剧社改名为周口红光越调剧团。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在郑州举行,毛爱莲等人获一等奖。

1959年,许昌地区以襄县一团、二团为班底,抽调周口部分越调演员,组建了许昌地区越调剧团。区划调整后,该团更名为许昌市越调剧团。其以演出历史剧为主,兼演现代戏,作品享誉全省、全国。

毛派艺术独树一帜

《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是代表作

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毛爱莲是许昌市越调剧团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有“越调皇后”美誉的毛爱莲开创的毛派艺术深入人心,塑造的戏曲角色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如《火焚绣楼》中雍容典雅、爱憎分明的“皇姨洪美荣”,《李双喜借粮》中温柔敦厚、忠于爱情的“董大妮”,《招风树》中聪明伶俐、正义天真的“王玉姐”。

毛爱莲在《白奶奶醉酒》中对“白奶奶”形象的塑造,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除了主演的剧目有3部被拍成电影、6部被拍成电视剧外,其还出版了两盒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演唱专辑。

毛爱莲通过眉目、手袖、举止传情,表演俏而不泼、蕴而不涩、细而不过,恰到好处。她的唱腔在越调闺门旦行当里独领风骚、自成一派,主架结构是越调的“乱弹”板式。她吐字清晰、鼻腔共鸣、韵味醇美、柔润委婉,好似夜风吹动银铃响,又似山中飞泉叮咚鸣。独树一帜的毛派艺术赋予了这个剧种新的生命,使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以毛爱莲为首的老一辈艺术家开创了许昌越调的辉煌时代,《无佞府》《白奶奶醉酒》等剧目深入人心,许昌市越调剧团多次进京演出。人们喜欢听毛爱莲唱戏,很多观众以亲眼见到毛爱莲为荣。老百姓中间长期流传着这样的话:“看看毛爱莲,多活好几年。”

政府扶持,“非遗”破茧

毛爱莲7年收徒28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视进入百姓生活,观众的审美情趣日渐多样化,越调演出市场严重萎缩。到2000年,全省能够演出的专业越调剧团仅存2个——河南省越调剧团和许昌市越调剧团,经营举步维艰,演员处于青黄不接的窘迫境地。

毛爱莲对越调未卜的前途深感忧虑:“我心里着急呀!许昌越调曾经进过北京中南海,我们这些演员还受过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这门艺术是有传承价值的,千万不能丢!”

2008年,陷入困境的越调引起党和政府的关注。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将许昌越调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毛爱莲被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10年10月,许昌市对“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进行拓展,由市政府出资,每年向许昌市越调剧团购买公益性演出100场,每场补助3000元(2013年提高至5000元,2016年提高至8000元)。2011年,许昌市越调剧团恢复排演《白奶奶醉酒》《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等15部“看家戏”。

虽然毛爱莲年事已高,已经多年不登台演出,但是戏迷对其热情不减。2011年以来,毛爱莲广收徒弟,加紧了毛派艺术“接力棒”的传递。其弟子除了许昌籍越调演员之外,还有来自郑州、平顶山、漯河、驻马店等地的专业演员。截至目前,毛爱莲的弟子已达28人。她毫无保留地向弟子传授毛派艺术,以高尚的艺术情操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和弟子的爱戴。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