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新闻 >  公共文化

许昌市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时间 :2018-12-03 14:33   作者:   阅读次数: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持续发力,政策体系逐步健全、文化设施日益完善、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今年4月份,我市以中部地区12个城市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构建蕴含传统文化基因、彰显现代城市特质、合理高效普惠民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对标达标补短板,创新创优做示范,求实务实惠民生,不断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扎实稳步示范区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发展。对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以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全面查漏补缺、注重盘活资源,聚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已建成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1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94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151个。建安区和襄城县分别新建了文化艺术中心和文博中心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稳步推进“书香许昌”建设,着力实施了公共图书馆建设提升、智慧阅读空间、电子图书借阅机和诚信阅读漂流屋建设四大工程,新建成31个“智慧阅读空间”、90台电子图书借阅机和41个诚信阅读漂流屋(站)。构建了“覆盖城乡、功能完备、便利快捷、保障有力”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使市民随处皆可阅读。

二是品牌活动打造取得新成果。连续举办三国文化旅游周、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年度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欢乐中原文明许昌广场文化活动、群星耀中原文化活动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0余项、送戏下基层等演出活动4000多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5万余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着力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文化魅力、民族特点的特色城镇,打造“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的文化特色。禹州市浅井镇张垌村将书画与古民居相结合打造的画中村、长葛南席镇的快乐星期天文艺走亲活动、襄城县十里铺镇单庄村的周五文化汇演,魏都区的“文化魏都”公益剧场等基层群众文化品牌实力圈粉,特色浓厚,影响不断扩大。

三是文艺作品创作取得新跨越。坚持以反映国家深刻变化、时代改革发展、群众现实生活、许昌文化特色为主题,通过活动牵引、剧目储备、打磨提升,推出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易于传唱、有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歌曲《小村人的婚礼》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舞蹈《红旗渠故事》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豫剧《燕振昌》和歌曲《西瓜村的故事》荣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特别是戏剧创作与生产,呈现井喷发展,先后创排了《灞陵桥》、《好儿媳》、《丑娘》、《百花谷》、《后汉风云》、《梨花寨》、《柿子红了》、《憾天情》和《智审荀俯案》等大型戏剧,多部获得省级以上大奖。2018年,我市两次在省戏剧创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戏剧《燕振昌》、《灞陵桥》、《憾天情》和《智审荀俯案》先后晋京演出。

四是服务效能提升取得新突破。统筹推进“百姓文化云”、数字文化场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数字化改造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推动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实现公共文化“订单式”、“菜单式”服务。按照“筑阵地、送文化、扶产业”的思路,强力推进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助推农村精准脱贫。“筑阵地”,加快贫困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建档立卡的193个贫困村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送文化”,“舞台艺术送基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注重向贫困地区倾斜,全市25支专业文化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达500多次,通过结对子种文化,引导帮助贫困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打造一支“不走”的群众文化队伍。“扶产业”,组织文化专家对贫困村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推动贫困村“文化+”发展,促进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