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许昌市印发《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工作方案》

时间 :2023-08-02 17:17   作者:   阅读次数:

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近日,我市印发《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到 2025 年,四县(市)达到全国文明城市标准;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钧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基本形成;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全面加强,灵井“许昌人”遗址、瓦店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展示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 380 亿元,旅游综合收入突破 340 亿元;全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协同发展机制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水平明显提升。到 2035年,成为我省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的重要文明节点城市。

让文明创建成果惠及城乡

《方案》提到,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许昌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围绕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统筹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城乡环境、交通秩序、集贸市场、老旧庭院、背街小巷、游园广场、窗口单位等系统整治,不断完善生鲜便利、养老服务、医疗卫生、休闲健身、文化娱乐、智慧阅读等“15 分钟便民服务圈”,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新征程、新气象,高标准打造文明示范。我市将大力实施文明实践示范行动,建设标准化、全覆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推荐选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拓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实施城市文化品牌锻造推广工程

《方案》提到,将三国文化、钧瓷文化、生态康养文化、灵井“许昌人”等打造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许昌文化超级 IP,成为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标识。将颍川文化、夏禹文化、中医药文化、戏曲文化、烟草文化、书法文化、乐舞文化等打造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知名 IP,成为城市更加出彩的亮丽名片。提炼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符号,塑造“行走许昌·读懂三国”“千年等垕·为钧而来”“长寿之乡·花都鄢陵”三大文旅品牌,整合特色资源,打造推广一批以三国文化、钧瓷体验、休闲康养、田园农耕、考古研学等为主体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将特色文化标识融入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加强主题公园建设,提升文化内涵和展示效果。发挥中国三国文化研究基地、陶瓷职业学院等机构和高校作用,举办三国文化论坛、峰会、讲座等高层次研讨会,加大研究诠释和宣传推介力度。创新举办三国文化旅游周、钧瓷文化旅游节、药交会、花博会等活动。借助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央地合作计划、全省外宣基地、郑州都市圈旅游协同发展联盟等平台,广泛开展文化合作交流和对外宣传推介。

说到我市文化超级IP,不由就会想到三国文化。今年4月26日至5月3日,第十四届三国文化旅游周如期举办,意义特别且非常成功。

“今年的三国文化旅游周,是在受疫情影响停办3年后首次恢复举办,肩负着推动我市文旅产业快速复苏的光荣使命,是贯彻市委、市政府‘心无旁骛抓发展、全力以赴拼经济’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擦亮许昌三国文化品牌、展示许昌良好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绍英介绍。

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工程

《方案》提到,以汉魏许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抓手,启动编制遗址保护规划和遗址公园建设规划,推进瓦店遗址考古、夏文化研究传播和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十里庙遗址仰韶文化公园建设。挖掘姓氏、名人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形成“老家河南”“寻根许昌”文化认同。

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争创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按照城市规模,推动县级博物馆全覆盖,加强特色非国有博物馆建设。依托许昌塔文化博物馆建设全省塔文化研究中心。做好画圣吴道子、楷书鼻祖钟繇、行书鼻祖刘德升和古琴弦歌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戏曲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烟草文化、书法文化、乐舞文化、中医药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展示园。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价值特色,坚持以用促保,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鼓励大中专学校设立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特色教材。

加速非遗传承发展。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系统梳理工艺美术资源,建立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建立工美产业联盟,形成集创意研发、加工制造、销售流通、市场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链和生产体系。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设一批非遗街区,培育一批非遗基地、非遗工坊等,建成一批非遗传习馆。实施非遗点亮计划,开展非遗“六进”活动,激活非遗生命力。

实施文旅文创产业创新提升工程

《方案》提到,大力发展钧瓷文化产业,完善工艺设计、制作烧成、市场销售、物流运输等产业链、价值链,推动钧瓷藏品、礼品、用品、商品多元化发展,持续打造北方地区最大的美术陶瓷产业基地。引导发制品企业用好国内、国际市场,深化产品研发,提升生产效率,拓宽销售渠道,做强产业集群,持续打造“头上时装”之都。实施生态花木和中医药重大产业项目,集合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医药生产、休闲养生、健康养老等业态,加快培育大健康产业。

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打造一批特色名镇、名村、名街、名园、名景。利用历史遗迹、乡土特产、乐舞民俗等开发文旅商品、培育特色文旅线路。依托毛主席视察纪念馆、“中央河南调查组”旧址、杨水才纪念馆、燕振昌事迹展馆等,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游。以“县为主体、村为单元”进行整村包装,提升油菜花节、红叶节、采摘节等节会的筹办水平。

《方案》还提到,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通过精品民宿项目包装、优质民宿资源招商,打造提升一批“不得不住”的网红民宿。到2025年,打造10个以上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50家以上精品民宿。

实施公共文化建设赋能增效工程

《方案》提到,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补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短板。现有公共文化场馆(站)在空间上、功能上、服务上、产品上进行完善提升。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建成区按照每5万人1个的标准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每个乡(镇、街道办)因地制宜建设1至2个特色文化分馆、村史馆、艺术乡村展示馆等主题公共文化空间。到2025年,全市建设200个以上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在各类公共空间“嵌入”文化服务,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分馆,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实施豫剧振兴工程和孵化计划,以《倒霉大叔的婚事》为典范,以毛爱莲、桑振君、任宏恩等戏曲名家为榜样,推出一批精品名作,培育一批戏剧名家。开展好戏连台、戏迷剧场、戏迷擂台等活动,推动戏曲进景区。完善文艺创作激励机制,加大文艺创排引导扶持力度,创排三国文化精品戏剧和系列演艺节目,力争5年内新创高质量剧目10部以上,在音乐、小说、美术、影视等多个艺术门类每年重点打造2至3部在全省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争取在全国各类文艺最高奖项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际和全国交流巡演。深入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遴选至少50部舞台艺术作品到基层演出,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和调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要求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班列入我市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的九个专班。市委、市政府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评体系,成立了深化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专班,印发了《许昌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实施方案》,为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为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注入了文化力量。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