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又称“耍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由于古老的人们对于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社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火全国分布图
社火的全国分布图,社火在全国各地范围较广,具有广泛性和独特性。我们可以在这张分布图上看到不同形式的社火。这些标示出来的社火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比如登封把武术融进来;河南的骂社火,骂的越开心越五谷丰登; 陕西的血社火血社火,血社火,又叫快活、扎快活,属社火种类之一,是一种传统民间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幅地图中心五角星标识的位置,就是咱们许昌市建安区霍庄村,霍庄村具有160多年社火、戏具制作历史,是全国社火戏具产业基地之一,产品30大类200多个品种,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地区。
社火表演形式据历史记载舞狮艺术文化来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盛行,从今天来看有千年的历史了。
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每逢重大节庆或集会典礼,民间都用舞狮前来助兴。
社火艺术馆展览的这头狮子头部是手工制作,用纸一层层贴上去的,纸质手工艺复杂,毛是由牦牛毛制成,成本较高,但看上去更加生动传神,活灵活现,设色美观,酷似真狮。狮子前边的绣球一般由领狮人在下边举着引领狮子前进。
社火常被人们叫作“看戏”,即“哑剧”。社火角色的表演者是以舞台亮相的形式进行游展,观众对扮相角色的辨认靠的是脸谱。
“老汉推车”,此舞蹈为二人表演,一人扮老汉为车夫,在后推车。一人扮演坐车的老妇人,妆面夸张,眉飞色舞,手中拿着丝巾、花伞等道具,舞蹈特点表演灵活多变,精彩的表演在锣鼓、民族乐器声中闪亮登场,适合各种场合演出。表演道具民间常见独轮车,乡土气息浓,动作朴实。
骑毛驴,一般为一个人表演,展示了小媳妇回娘家的情景,路途中上下颠簸,表演滑稽幽默夸张。
穆桂英挂帅剧照
毛泽东主席在郑州主持召开“第二次郑州会议”期间,在河南省军区大礼堂观看了常香玉主演的《穆桂英挂帅》后,特别欣赏常香玉的戏,甚为高兴,于是亲切接见了包括常香玉在内的演职人员,当晚就给建议周总理写信,建议香玉团队进京为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的人大代表演出《穆桂英挂帅》。
这里展示的头套是许昌许昌市建安区霍庄村村民霍土旺给常香玉做的穆桂英挂帅头套的复制品,是由霍土旺的儿子复制捐赠的。服装同样当年常香玉进京演出的还原。这副头套不仅在表演穆桂英挂帅时用,还在其他剧中使用。背景照片为花木兰剧照,现在常香玉演花木兰的剧照很少找到,甚为珍贵。
在社火发展过程中与戏曲相互借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社火借鉴戏曲,戏曲又推动社火的发展。
社火脸谱主要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人物,如蜀国大将关羽为世人传颂,其死后被佛教神化,尊为关公、关帝,作为神灵来崇拜。社火脸谱色彩浓艳,借鉴戏曲的特征并结合当地的特色,具有独特性和艺术性。
马勺脸谱,马勺脸谱源于陕西凤翔县,早在西周时期即已出现,逐渐发展成为大型社火游乐演出时扮相的蓝本。马勺脸谱大多用桃木和柳木制成,一是桃木柳木在人们看来可以辟邪,而是桃木柳木质地坚实。马勺开始不画画,后来由于审美需求开始做画。在陕南地区,人们用马勺脸谱驱灾辟邪、镇宅祈福的习俗,每当遇到灾难时,就请社火艺人在日常所用的马勺上绘制兽面图形,悬挂于门框或房廊上,以求平安如意。
社火乐器
曲胡和板胡,是展馆特意收藏的:曲胡的主人张大力的老师曾用它四处演出,后来在22岁时传给了张大力,由于长时间按拉,弦杆表面被按摩出了2mm的鸿沟。
右边这个板胡是许昌豫剧团用紫檀木制成,王金波老师用它成功演出了无数场的“革命样板戏”,为革命传统教育和戏曲的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
它们都有着典型的时代特色和历史意义。作为曲胡史上的第一代曲胡,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
社火表演主要在户外进行,使用乐器都会因场地或器材或参演人员不同,其至是观众的不同,都会因需要而不断变化,因此,所使用的乐器也都以打击乐为主,如锣、鼓、铙、钹等,以突出热闹、喜庆的效果。
展台上展出的一组陶瓷乐佣为民国时期的民窑作品,雕工精妙,线条流畅,人物造型生动,表情各异,神态通真,惟妙佳肖,准确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和职业特点,充分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制瓷工艺,对子究该时期的人物陶俑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