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服务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服务

打造文旅公共服务“许昌模式”

时间 :2024-03-15 16:34   作者:   阅读次数:

从“6A 级景区”天使城的火爆“出圈”,到新时代乡村文化联盟的成功组建;从“全城一体式剧本杀”的国内首创,到传统戏曲的唱古论今;从网红“大V”的频频打卡,到“许昌不慌”的幸福呈现;从曹魏古城的“簪花”盛宴,到霍庄村的社火“热烈”……如今的许昌,蓬勃、活力的现代都市形象与传统、厚重的三国文化名城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文化许昌、“烟火许昌”的动人画卷。

成绩背后,是许昌市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方面的一路艰辛而富有成效的探索。近年来,许昌市高位推动,加大投入力度,将文旅公共服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着力于文旅公共服务从“有没有、够不够”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打出了一套规划、政策、资金、创新多位一体的“组合拳”,用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今天,2024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许昌市召开,这是对此项工作“许昌答卷”的高度肯定,也是许昌市迈向更高台阶的新号角……

高位推动,布好高质量发展的局

在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百年目标征程中,党中央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2035年需要率先实现的目标。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建设成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先手棋”。

许昌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文旅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全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强化答卷意识、开放意识、前瞻意识,切实扛牢文旅公共服务创新发展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

2020年,许昌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许昌市委、市政府将“深化和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写入中国共产党许昌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纳入《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21—2025年),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城乡均等化、普惠化”的建设目标,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府责任目标写入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和《许昌市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工作方案》。

同时,按照“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功能齐备、便捷高效”的原则,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了《许昌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设施建设保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会同市市场监管局出台了《许昌市公共图书馆管理服务规范》等8项公共文化管理服务地方标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印发了《许昌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工作方案》等文件,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依托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许昌市构建了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为群众提供更丰富、更多样、更“对味”的公共文化服务。

紧盯基层,扎好文化服务的根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建安区灵井镇西部的霍庄村以精彩绝伦的社火表演和相关民俗文化活动,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去观赏。该村以社火文化为依托,打造了乡村旅游的特色,成立了社火民俗文化合作社,并将社火民俗道具制作与电商等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传承文化、留住记忆、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光明道路。

这是许昌市有力推动文旅公共服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许昌市聚焦文旅公共服务建设中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在服务供给、运行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不断深化,打通了农、文、旅相互赋能的新通道,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

为推进基层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提升服务效能,许昌市实施村(社区)文化“三员”工作制,把文化工作纳入村(社区)“两委”的日常工作议程,夯实了组织建设基础,形成了“总体工作有计划,活动开展有组织,艺术专业有辅导,群众诉求有反馈”的良好局面。

为促进资源优势发挥最大化,许昌市组建乡村文化联盟,由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乡镇文化站牵头,以乡村、学校、企事业单位和民营文化团体为成员,建立健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各文艺团队围绕身边人、身边事,创作编排文艺节目,让群众“由观众变演员,由演员变主角”。

乡村文化合作社也进一步激活了基层文化建设活力。“文化合作社+”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新模式,一方面丰富了基层文化社会化供给,充分发挥文化以文化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激发了基层公共文化发展活力,增强乡村文化发展“自我造血”能力,通过文化产业反哺、支撑文化事业,摆脱基层文化发展“等、靠、要”现状,为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同时,文化“数字化战略”进一步为文旅公共服务建设赋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利用VR、AR、3D 等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实现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传播;图书馆里的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让阅读走上“云端”、进入“指尖”;“相约云端”优秀文艺作品云展、“云阅读品书香”、典籍里的许昌微阅读、景区全景VR、“云”上文物等线上文化服务活动更是深受市民群众喜欢。全市文化阵地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市、县两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建有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成集精彩直播、场馆预约、艺术慕课、百姓点单、文化大集、文创商城等功能于一体的“许昌文旅云”平台,全面实现与河南省“文化豫约”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普及化、便民化。

凸显“许昌”,抓住地方文化的魂

龙年春节期间,许昌再次成功“出圈”,曹魏古城、曹魏不夜城、灞陵桥等景区人潮汹涌,《魏王巡游》《汉风乐曲》等节目场场“燃爆”。

以“曹魏风、三国情、许昌行”为主题,许昌市已经连续举办了13届三国文化旅游周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三国文化活动和旅游推广活动,充分展现了许昌三国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已成为提升许昌形象的金字招牌,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平台……

许昌市的特色传统文化正在无声滋养着整个城市的发展。

立足本地、挖掘特色、服务许昌,许昌市充分考虑全市特色文化发展,尤其是乡村公共文化特色的发展,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点,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主要任务,立足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提出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时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内涵动力,激发乡村文化发展活力,争取形成“一村一品”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风貌,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提供一个重要创新实践依据。

结合本地文化资源,许昌市打造钧瓷、刺绣、古琴、曲艺、戏曲、花木以及农耕文化、名人文化、善孝文化、民间社火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分馆76个。同时,在全市建设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87个,纳入总分馆体系,进一步拓展文化网络设施在乡村的覆盖面。特色文化分馆的建设,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同时也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丰富了乡村游、研学游的内容。

在2022年河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禹州钧瓷文化主题公园、鄢陵县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安区首元曲艺小院、禹州“钩瓷传统烧制技艺”传习馆、许昌市戏曲艺术馆被评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襄城县毛主席视察纪念馆成功纳入中央补助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名单。汉魏许都故城、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钧台钧窑考古遗址、瓦店遗址公园被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曹魏古城、春秋楼景区、曹丞相府景区、许昌市博物馆被纳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16条文化主题线路。许昌市博物馆、灞陵桥公园等8处公共文化场馆成为研学旅行基地。

如今,许昌市已经打造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许昌模式”、国家标准化城市建设行动公共文化服务“许昌模式”及中部地区公共文化创新引领“许昌模式”。

三国文化、钧瓷文化、花木文化、姓氏文化、戏曲文化、中医药文化、大禹文化……众多的文化资源,滋养了许昌文脉、彰显了城市精神、擎起了文化品牌,助力许昌焕发新时代的更美风采。

如今,许昌市正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和重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品牌引领,坚持融合发展,推动许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将“许昌模式”探索得更加深入,持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