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许昌胖东来、曹魏古城、神垕古镇等网红打卡地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前不久落幕的许昌第十四届三国文化旅游周,全市游客接待量达到223.25万人次,与2019年同比增长25%,旅游综合收入17.19亿元,与2019年同比增长约35.9%,人均消费额位居全省第二。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许昌在转型中谋发展、在融合中开新路,文旅融合步伐铿锵有力,文化惠民更精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交上了一份优异的文旅发展“答卷”。如今,全市规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452.52亿元,占全省比重的18.8%,位居全省第二。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许昌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郑州都市圈、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在自然和人文上都有着重要的标识意义。
截至目前,许昌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817处,其中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62处,古遗址古墓葬类文物1068处,重要三国文物古迹32处;3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家单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6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有旅游资源单体1291个。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何让现代人去触摸、去感受、去体验?
许昌市深入挖掘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激活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活态呈现,提高展陈质量。许昌市博物馆、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和许昌塔文化博物馆持续推进展陈创新,由许昌市博物馆领衔推出的《许之昌——许昌历史文化陈列》,在2022年8月被评为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
——应保尽保,实现双赢目标。许昌市率先在中心城区实施考古前置工作,启动编制了《许昌市区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完成了灵井“许昌人”遗址保护规划和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筹措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提升文物保护水平,达到了文物保护和利用双赢的效果。
——对外交流,讲好中华故事。许昌市加强对外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建设,曹魏古城景区联合体、神垕古镇景区入选“第二批河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来自许昌的豫剧《黎明之死》赴加拿大参加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倒霉大叔的婚事》《燕振昌》《灞陵桥》《撼天情》等7部大戏先后赴郑进京演出。许昌市连续举办钧瓷文化旅游节,建成了集钧瓷作品展示、钧瓷制作体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钧瓷文化产业园区,钧瓷凭其厚重的文化内涵频频被选为“国礼重器”亮相于重大国际场合。
——文创开发,探寻传统文化。近年来,由许昌市非遗中心等单位牵头,许昌市连续举办了“名师出高徒”——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授徒技艺大赛暨优秀作品展、许昌市传统工艺展示、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促进非遗活态呈现、活化利用。“许昌礼物”从食品、钧瓷茶具拓展到钧瓷文具、手机挂件,越来越多设计精巧、制作精良的文创产品,让人们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文物的好奇和兴趣,进而带火了对传统文化的探寻。
许君以昌——文旅“融”出新画卷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有了文化的加持,旅游就有了内涵;有了旅游的赋能,文化会更加生动。
近年来,许昌市不断发挥文旅资源优势,推动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市新增25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4A级旅游景区8家,3A级旅游景区13家,鄢陵县荣获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鄢陵县花都生态旅游度假区荣获省级旅游度假区称号,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全市文旅产品业态日益丰富,旅游形象塑造成效显著。
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许昌三大旅游品牌深入人心,各项文旅宣传推广活动不断展现城市新魅力。
为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2021年11月18日,许昌市成立了高规格的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专班,创办文旅文创融合创新实验室,成立文旅文创课题组,按照“前瞻30年、谋划15年、做好近5年”的理念,编制许昌市“十四五”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规划。
许昌市委、市政府认真规划文旅项目,打造“1+1+3+N”三国文化精品线路,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打造数字三国IP,搭建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消费新场景;拓展地接旅游市场,培养导游讲解人才,嵌入研学旅行体验活动,开发新型文旅消费,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疫情防控期间,许昌为19家“白名单”文旅企业争取财政补贴103.6万元、税费减免3585.9万元。
演艺进景区、非遗进景区、节会进景区、院团进景区,一个个活动的开展,一个个微场景的打造,不断调整和丰富着许昌旅游的新业态,一幅文旅融合的新画卷正在许昌大地徐徐展开。
彰显魅力——文化惠民“润”无声
“书香许昌”,一张许昌富有朝气的文化名片。许昌致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地,步伐坚实而笃定。
——公共服务,效能提升。2021年7月,许昌市荣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在许昌城区,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种类齐全,许昌市还在城区打造了35座城市书房,形成了15分钟“文化圈”“阅读圈”。各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103个乡(镇、街道办)文化站、2441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全部建设达标,数字化服务平台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启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许昌市通过实施“六融入”(即融入文艺作品创作、融入文化活动开展、融入数字文化建设、融入文化设施建设、融入城市人文建设、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加快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文艺事业,如花绽放。许昌市着力加强文艺精品创排,实施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奖励扶持政策,获得市级奖励扶持的项目有50多个;先后创排了《燕振昌》《灞陵桥》《驻村第一书记》《石榴花开》《曹操与蓝莺儿》等大戏40多部。全市文艺作品先后荣获国家级文艺奖项7项,省级以上文艺奖项200多项。2018年,许昌市被授予首批“河南省戏曲之乡”称号;2021年,许昌市设立全省唯一的“河南省乡村音乐创作基地”。
——文化惠民,泽被百姓。近年来,许昌市积极培育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开展了“舞台艺术送基层”“我们的节日”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光明照亮你和我”关爱盲人系列活动,以及送文化下乡、进社区等面向基层的文化活动35000多场次,惠及线上线下群众;持续举办“欢乐中原·和谐许昌”系列春节文化活动、三国文化周系列文化活动等,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千年文化谱新曲,美景四季皆可游。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动力十足的许昌,正奏响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市的时代强音,以出彩成绩为许昌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