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新闻 >  旅游资讯

走,吃“焖”

时间 :2021-11-16 10:12   作者:   阅读次数:

相传,焖子是清朝时期登封的一位妇人发明的,由于家贫,过年时没钱割肉,她只弄到了一些骨头,把骨头熬成汤,太稀,又加入红薯淀粉、碎粉条继续熬,却熬成了一锅非常稠的汤,便焖在锅里当年夜饭,谁知吃的时候,稠汤已凝聚成块,用刀切成片,一尝,又香又筋,跟吃肉的感觉差不多。家人问是什么美食,她一时答不上来,想了一会儿,觉得这美食是在锅里焖出来的,便随口说道:焖子。后来,他儿子做了大官,虽然有吃不尽的山珍海味,但最爱吃的仍是焖子,还经常用这道菜招待客人,渐渐地,他们家的“私房菜”便有了名气。

焖子是禹州常见的一款风味小吃。禹州焖子分为素焖子和肉焖子两种。素焖子以当地特产的禹州粉条和红薯粉芡、蛋清、水加以葱花、姜末、料酒、小磨香油、精盐等调味料调和均匀,堆成圆盘状放入蒸笼,大火焖蒸而成;肉焖子在素焖子方法基础上加入动物肉骨汤入味。因此而得名“焖子”。禹州焖子取材以禹州粉条、粉面为主,各乡镇加工方法虽有差异,主体方法基本一致,具有食材易得、易懂易学的特点。

焖子最经典、最普遍的制作方法,是把粉条放进热肉汤里泡发,俗称“浆一浆”。然后加入红薯淀粉,淀粉的量有讲究,加多了,制成的焖子硬得像砖头,加少了,焖子易烂易碎,老厨子一般用一斤干粉条配七两粉芡。放入盐和葱姜、调料,现在条件好,一般还要放些肉末进去,搅拌均匀后,装进大盘子里或直接摊在篦子上,拍成厚薄均匀的饼状,扎几个透气眼儿,上笼蒸。讲究的人家,把蛋清和蛋黄分离,分别均匀地涂在不同盘子的焖子上方,蒸好后,一块焖子“镶了金”,一块焖子“镶了银”,如果切片装盘,造型也是“煊”得很。这种方法称“蒸焖子”。

蒸好的焖子放凉后可保存数日,大部分人家都是春节期间才蒸焖子,由于是在隆冬季节,焖子可放半个多月而不坏。焖子是熟的,可直接凉拌后食用,但要吃出味道,多与其它食材搭配,比如焖子烧青椒、烧青菜、烧蒜苗,都很好吃,烧的时候如果加几片五花肉,味道不止提升一倍。春节时熬大锅菜的时候,小火慢炖出来的焖子片,由于吸收了各种食材的香味,夹起一片来,半透明,入口即化,后味无穷。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